欢迎访问四川新闻网  今天是 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健康

童心被忽视“童趣”打折扣

社区广场被充电桩霸占,儿童玩耍时不得不给汽车让行;花园围栏设计成箭头状,好看却暗藏危险;社区里的运动设施不适合孩子,开展的活动也不受孩子欢迎……2021年,国家发改委、教育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增加社区儿童“微空间”,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。然而,记者近日走访本市近10个社区,发现很多社区在细节设计上并未充分贯彻“适儿化”理念,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。

家长 孩子要给汽车“让行”

周六一早,家住西城区陶然亭街道的小学生瑞瑞和朋友相约,去陶然亭公园滑旱冰。瑞瑞的父亲刘先生说:“我们家长也得跟着早起。其实小区里本来规划了儿童活动空间,小广场挺宽敞的。可惜两年前小区改造,广场逐渐被汽车占据了,孩子们想活动一下,只能去公园。”

据了解,刘先生居住的社区有10余栋居民楼,原本有两处小广场可供儿童玩耍,其中一处位于小区中心,四周种着绿树花草,生机盎然。然而,如今这里却成为电动车的“领地”,两排电动汽车充电桩前停着正在充电的汽车,还有十几辆电动自行车也插空停在充电桩旁。

王女士是社区里的老住户,她说:“原先,我们一帮老人也喜欢搬个板凳,坐在小广场旁边聊天,还能顺带看着孙子孙女玩。现在肯定不能让孩子来了,一方面是不时有车经过,怕小孩子跑跑闹闹不留神,发生危险;另一方面,这么多电动自行车停得歪歪扭扭,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。”

小区另一处小广场被侵占得更严重——约20平方米的空场上,塞进了好几辆电动车,还挤下了两辆老年代步车。仅剩的空隙里,居然还摆放着一堆闲置花盆。

孩子 “没的玩”只好宅在家

“在社区里没什么可玩的,偶尔小广场有活动,都是我爷爷奶奶去参加。”家住东城区的小朋友乐乐不爱下楼玩,“我们社区里组织的活动,基本是给大人安排的,我唯一能参加的就是捡垃圾,实在没意思。”

住在广安门周边的张先生表示:“每次和我儿子说,你下楼去找小伙伴玩会吧,他都不乐意。问他为什么,他就说楼下没什么可玩的,不如跟家待着。”

张先生住在一个老社区,社区没有安装运动设施,人车也不分离,小花园空间有限。“孩子嫌弃跑不开,不愿意下楼。”他说,“以前小区里有一些运动设施,孩子们也会玩。可能考虑到不安全,后来这些设施都被拆除了。”

“没意思”“没的玩”,记者采访过程中,听到了不少小朋友如此抱怨。在他们看来,社区里缺少自己能参与的活动、能玩的设施。“只有学校有要求的时候,爸爸妈妈才会带我参加一些社区活动,基本不用我动手,我只负责拍照片就够了。这种走形式的活动,我不喜欢。”一名小学生说。

范例

从儿童视角开展社区改造

海淀区富润社区的花园已成为孩子们观察植物生长的活动场地。海淀区富润社区的花园已成为孩子们观察植物生长的活动场地。

随着本市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,也有一些社区在“适儿化”改造中取得成功经验。位于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的富润社区有1061户居民,18岁以下的有近500人。每天放学后,富润社区西侧的一处儿童活动场所就热闹起来,滑梯、秋千、跷跷板、弹簧摇马等应有尽有,一片欢声笑语。“我们在选择设施时尤其注重安全性,防止孩子不小心磕碰发生危险。”富润社区书记张俊华说,“滑梯转角处、摇马和跷跷板的扶手处,这些边边角角都特意要求厂家做了圆角处理。”此外,富润社区还邀请儿童做“设计师”,了解他们想认识的植物、想在花园里做的游戏等,对社区花园进行了“适儿化”改造。

“社区是儿童生活、玩耍、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,不能因为细节上的‘不友好’给‘童趣’打了折扣。”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副教授吕小勇说,社区中孩子活动空间不足,往往是因为空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。例如,在一些老旧小区里,“僵尸”车棚、废弃锅炉房等占用了很大空间,“可以系统化梳理和统筹这些空间,通过改造为孩子们所用。”

针对社区“适儿化”改造,吕小勇建议,以安全性为主要原则,站在儿童视角看社区改造。要做到逢棱必圆、逢台必坡、逢陡必缓、逢沟必填,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社区儿童的安全。此外,要广泛了解孩子们喜欢的游乐活动,为社区增添趣味元素。

实习记者 何蕊

儿童社区孩子 相关新闻加载中点击加载更多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四川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